王进李秀莲作为《快穿之八三年:黄土坡的新指望》这本书的主角,山林士写的内容很吸引人,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言情小说了,讲述了:副业组的妇女们每月能赚三十多块,比在队里挣工分强多了,大家都把王进当成了主心骨。王进还趁着势头,教大家编竹篮、竹筐——这些东西在县城的菜市场很抢手,副业组的产品线一下子丰富起来。这天晚上,王进坐在院子里算账本,李秀莲过来帮他整理席子。“王进哥,我妈问你,啥时候有空去家里坐坐。”李秀莲小声说,脸...
《快穿之八三年:黄土坡的新指望》 快穿之八三年:黄土坡的新指望精选章节 免费试读1八三年冬,黄土坡上的烂摊子王进是被冻醒的,后脑勺还隐隐作痛。
不是北宋宣和三年那钻骨的寒风,是北方黄土坡特有的干冷——风裹着沙粒,
刮在脸上像小刀子,身下是硬邦邦的土坯地,旁边就是大队部的砖墙,墙根堆着没化的积雪,
脏得发黑。“王进!你倒是说话啊!队里的二十斤化肥,是不是你偷去卖了?
”粗哑的吼声砸过来,王进抬头,看见个穿蓝布棉袄、腰系皮带的汉子,是生产队长张铁柱。
周围还围了几个村民,指指点点的,眼神里有鄙夷,也有看热闹的幸灾乐祸。
陌生的记忆涌进脑海——这里是1983年的晋北黄土坡,王家村。他现在的身份,
是村里最出了名的“窝囊废”王进,今年二十岁,爹死得早,
家里有个常年咳嗽的老母亲,还有两个要上学的弟妹。原主老实得近乎懦弱,
队里分活总是抢最累的干,却连句重话都不敢说。这次的祸事,
是队里刚领的化肥少了二十斤,有人看见原主昨天傍晚在化肥堆旁边待过,
就把脏水泼到了他身上。张铁柱本就嫌原主家穷,怕他拖后腿,正好借这事发作。更糟的是,
原主的未婚妻李秀莲家,昨天已经托人来传话,说要是这事说不清,
就把去年定亲的彩礼退回来——李秀莲她妈本来就嫌王家穷,这下更是找到了由头。
原主又急又怕,昨天晚上在大队部门口被张铁柱骂了一顿,回家的路上没留神,
摔进了雪沟里,再睁眼,芯子就换成了刚结束北宋任务的王进。“张队长,化肥不是我偷的。
”王进撑着身子站起来,声音不算大,但很稳。这和平时唯唯诺诺的原主判若两人,
张铁柱愣了一下,随即更火了:“不是你偷的?那谁偷的?就你昨天在那儿转悠!
”“我昨天傍晚在化肥堆旁边,是帮李大爷把掉在地上的化肥袋捡起来,李大爷可以作证。
”王进回忆着原主的记忆,准确说出了证人,“而且队里的化肥袋都有编号,
少的那袋是‘东08’,我这两天除了上工,就是在家照顾我妈,没出过村,谁要是不信,
可以去我家搜。”他说得条理清晰,眼神也不躲闪。周围的村民议论起来,有个老人站出来,
正是李大爷:“没错,昨天我是看见进小子帮我捡化肥袋,他没碰其他的袋子。
”张铁柱脸色有点挂不住,但还是嘴硬:“就算不是你偷的,那化肥也没长腿,
总不能自己跑了!”“化肥没长腿,但可能有人拿错了。”王进话锋一转,
“昨天领化肥的时候,二柱家的是不是多领了一袋?我记得她领的时候,袋子破了个洞,
撒了点化肥在地上,她还回去换了一袋,说不定当时把两袋混了。”这话一出,
人群里的二柱媳妇脸瞬间白了。她支支吾吾地说:“我……我没拿错,
我就领了一袋……”“是不是拿错了,去你家看看就知道了。”王进看着她,
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,“队里的化肥是尿素,你家之前用的是碳酸氢铵,
要是你家有尿素,不就说清楚了?”张铁柱也反应过来,当即带着人去二柱家。没一会儿,
传来二柱媳妇的哭喊声——果然在她家柴房里找到了那袋编号“东08”的尿素,
是她昨天换袋子时不小心多拿了,想着占点小便宜,没想到被王进揪了出来。事情解决了,
张铁柱没好意思再训王进,只说了句“以后有事早点说”,就带着人走了。
村民们看王进的眼神也变了,不再是之前的鄙夷,多了点惊讶——这王进,
好像突然变机灵了?王进没管别人的眼光,转身往家走。他家在村子最西头,是三间土坯房,
院墙是用黄土夯的,破了好几个洞。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就听见屋里传来母亲的咳嗽声。
“进儿,你回来了?没事吧?”老母亲坐在炕沿上,手里拿着针线,却没心思缝,
看见王进,连忙起身,眼神里满是担忧。“娘,没事,化肥的事说清楚了,
是二柱家的拿错了。”王进走过去,扶着母亲坐下,摸了摸她的额头,还好没发烧,
“您别担心,我这就去给您熬药。”灶房里冷冷清清的,水缸里的水结了层薄冰,
米缸里只剩下小半缸玉米面。王进叹了口气,先烧了点热水,给母亲倒了一杯,又找出草药,
放在锅里熬。这时,门外传来脚步声,一个扎着麻花辫、穿着碎花棉袄的姑娘走了进来,
是李秀莲。她手里拿着个布包,看见王进,脸有点红:“王进哥,
我听说……听说事情解决了,我妈让我给你送点玉米面过来。”王进接过布包,心里一暖。
原主和李秀莲是从小一起长大的,李秀莲心善,不嫌弃他家穷,就是她***较势利。
“谢谢你,秀莲,也谢谢你妈。”“我妈……我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。”李秀莲小声说,
“她昨天说退亲的话,你别往心里去,我跟她说了,你不是那样的人。”王进看着她,
认真地说:“秀莲,你放心,我不会让你受委屈的。我会好好干活,让娘的病好起来,
让弟妹能安心上学,以后咱们的日子,肯定会好起来的。”李秀莲看着他眼里的光,
愣了一下,随即用力点头:“嗯,我信你,王进哥。”等李秀莲走了,
王进把熬好的药端给母亲,又给弟妹留了点玉米面,自己则啃了个冻硬的玉米面窝头。
他坐在灶房的柴火堆旁,开始盘算——现在是1983年,
农村已经开始允许搞家庭副业了,想要改变家里的处境,光靠在队里挣工分肯定不够,
得想办法搞点副业,赚点钱。他想起原主的记忆里,村后有片河滩,长满了芦苇,
以前没人管,要是用芦苇编席子,拿到镇上的供销社去卖,应该能换点钱。
而且编席子不用本钱,只需要花点力气,正好适合现在的情况。第二天一早,
王进就跟张铁柱请假,说要去河滩砍芦苇。张铁柱现在对他有点刮目相看,又知道他家困难,
就同意了,还说:“要是编了席子卖不出去,我帮你问问供销社。”王进谢过张铁柱,
扛着镰刀去了河滩。冬天的河滩很冷,风更大,但王进没觉得苦——在北宋的时候,
比这苦十倍的日子都过过。他砍了足够的芦苇,捆成捆,扛回家,又找了把破刀,
把芦苇削成合适的长度,泡在水里软化。晚上,等母亲和弟妹都睡了,
王进就在灶房里借着煤油灯的光,开始编席子。他以前在北宋编过竹器,
编席子的原理差不多,上手很快。第一床席子编得不算太好,但还算规整。接下来的几天,
王进白天去队里上工,晚上就编席子。弟妹们看他辛苦,也帮着泡芦苇、递东西。
母亲的病在他的照顾下,也慢慢好了起来,能帮着做些缝补的活。一周后,
王进编好了五床席子。他扛着席子去了镇上的供销社,没想到供销社正好缺席子,
主任看他的席子质量不错,直接以每床两块五的价格收了,还跟他说:“以后你要是还编,
就直接送过来,我都要。”拿着手里的十二块五毛钱,
王进心里很激动——这是他在这个世界赚的第一笔钱。他先去药店给母亲买了点好药,
又给弟妹买了两本作业本,还买了一斤白面,回家给家人做了顿白面馒头。
看着母亲和弟妹吃馒头时开心的样子,王进心里很踏实。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,
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,但只要他肯上进,肯努力,就一定能改变原主的命运,
让这个家过上好日子。这天晚上,王进坐在煤油灯旁,又开始编席子。李秀莲来了,
手里拿着一双新做的布鞋:“王进哥,我看你鞋子破了,给你做了双鞋,你试试合不合脚。
”王进接过鞋子,心里暖暖的。他穿上鞋子,正好合脚。“谢谢你,秀莲。”“不用谢。
”李秀莲看着他手里的席子,“你编席子很辛苦吧?以后我晚上没事,来帮你吧。
”王进笑着点头:“好啊,有你帮忙,我能编得更快。”煤油灯的光映着两个人的身影,
温馨而宁静。王进知道,他在这个世界的奋斗,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。他会继续努力,
不仅要让自己的家过上好日子,
还要让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希望——这是他作为“上进好男人”,
永远不变的初心。2席子副业组,荒坡上的新指望王进编席子赚了钱的事,
没几天就在王家村传开了。有天傍晚,他刚从镇上供销社送完席子回来,
就看见家门口围了几个妇女,带头的是李婶——她男人去年在山上采石伤了腿,
家里三个孩子等着吃饭,日子过得紧巴。“进儿,俺听说你编席子能换钱,
你看……你能不能教教俺们?”李婶***手,有点不好意思,“俺们在家也没啥事,
想赚点钱给孩子买块橡皮,买根铅笔。”王进心里一动——他正愁自己一个人编不过来,
要是能把村里的闲散妇女组织起来,既能扩大规模,又能帮大家改善生活,这不正好?
他当即点头:“李婶,没问题!明天早上你们来我家,我教你们编,
编好的席子我统一送到供销社去卖,卖了钱咱们按个数分,编一床给你们一块八,
我留七毛当运费和工具钱,你们看行不?”一块八毛钱,在当时能买两斤玉米面,
妇女们一听都乐了,连忙点头:“行!太行了!进儿你真是个好人!”第二天一早,
王进家的院子里就挤满了妇女,有二十多个。他把提前泡好的芦苇分下去,
从怎么削芦苇、怎么起头,到怎么编出规整的纹路,一步步教。李秀莲也来了,她手巧,
学得快,还主动帮着教其他妇女。一开始,妇女们编得慢,有的还编错了,
但没人放弃——想着能给孩子赚点零花钱,再苦再累都愿意。王进也有耐心,
谁编错了他就手把手教,还把自己的镰刀、剪刀拿出来给大家用。半个月后,
第一批妇女编的席子就凑够了二十床。王进扛着席子去镇上供销社,
主任看了很高兴:“你这席子质量越来越好了,以后你要是能保证每月送五十床,
我给你每床加一毛钱。”回来的路上,王进算了笔账:每床席子能多赚一毛,
二十个妇女每月编五十床,每人能分二十多块,比在队里挣工分还多。他心里更有底了,
回家就跟妇女们说了这事,大家听了更有干劲,连村里几个以前爱说闲话的懒汉媳妇,
都主动来求着加入副业组。可没高兴多久,新的问题就来了——芦苇不够用了。
之前砍的芦苇快用完了,河滩上剩下的芦苇又细又短,编出来的席子质量不好。王进琢磨着,
得跟队里商量,把村后的河滩承包下来,这样就能有计划地种芦苇、砍芦苇,
保证原材料供应。他找到张铁柱,把想法一说,张铁柱有点犹豫:“承包河滩?
这可是新鲜事,队里还没这么干过。再说,这河滩也不产粮食,承包了能行吗?”“张队长,
肯定行。”王进拿出早就写好的计划,“我承包河滩后,先把河滩平整一下,
种上高产的芦苇,不仅够咱们副业组用,
多出来的还能卖到邻村去;而且我还想在河滩边种点柳树,既能固沙,夏天还能遮凉。
我每年给队里交五十块承包费,您看怎么样?”五十块钱,相当于队里半个月的收入,
张铁柱动心了。他召集队委会商量,大家也觉得这是个好事——既能给队里创收,
又能让村民赚钱,何乐而不为?最终,队里同意了王进的请求,和他签了三年的承包合同。
承包了河滩,王进更忙了。他每天早上先去河滩平整土地,中午教妇女们编席子,
晚上还要去照顾母亲和弟妹。李秀莲看他辛苦,每天都来帮他做饭、喂猪,
还跟着他去河滩种芦苇。有次两人在河滩种柳树,李秀莲不小心崴了脚,
王进连忙背着她回家,一路上,李秀莲的脸贴在他的背上,烫得像火。“王进哥,
等咱们的芦苇长起来,席子卖得更多了,你想不想干点别的?”李秀莲趴在他背上,
小声问。王进想了想,说:“想啊,我还想把村后的荒坡承包下来,种上苹果树、梨树,
等果子熟了,就能卖到镇上、县城去,到时候咱们村的人都能跟着赚钱。
”李秀莲笑着说:“我信你,你说干啥,我就跟着你干啥。”王进承包荒坡的事,
比承包河滩顺利多了。张铁柱和村民们都信得过他,队里不仅没收他的承包费,
还答应给他派十个壮丁,帮着平整荒坡。王进也没让大家失望,他去镇上的农技站请教,
还托供销社的主任帮忙联系树苗,自己掏腰包买了两百棵苹果树苗、一百棵梨树苗。
种果树那天,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。大家扛着锄头、拿着铁锹,
在荒坡上挖坑、栽树、浇水,热闹得像过节。李婶一边栽树一边说:“进儿这孩子,
真是给咱们村带来好日子了!以前谁能想到,这荒坡还能种果树?”王进看着忙碌的村民们,
心里很踏实。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,
以后还有更多的事要做——要把席子卖到更远的地方,要让果树早点结果,
要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。这天晚上,王进坐在院子里,看着天上的星星,
李秀莲坐在他旁边,手里拿着刚缝好的鞋垫。“王进哥,这是我给你做的鞋垫,
你每天跑河滩、跑荒坡,脚肯定累。”王进接过鞋垫,心里暖暖的。他看着李秀莲,
认真地说:“秀莲,等明年果树结果了,我就去你家提亲,咱们俩一起把日子过好,好不好?
”李秀莲的脸一下子红了,用力点头:“好。”月光洒在两人身上,温馨而宁静。
3县城跑销路,闲话里的担当入春后,席子副业组的问题先冒了头。
那天王进扛着二十床席子去镇上供销社,主任却皱着眉摆手:“进儿,
这席子暂时收不了了——县社给的配额满了,再收就堆库房了。”王进心里一沉。
副业组现在有三十多个妇女,每月能编六十多床席子,供销社一停收,这些席子就砸手里了。
回村的路上,他骑着刚买的二手自行车,车把上挂着没卖出去的席子,冷风刮在脸上,
却没心思顾——得赶紧找新销路,不然妇女们等着赚钱的心思就凉了。“王进哥,
咋样了?”刚到村口,就看见李秀莲在等着,她手里拿着个布包,里面是热乎的玉米饼,
“我猜你没吃饭,给你带了点。”王进接过玉米饼,咬了一口,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